江海区组织部(编办)

人才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业务窗口 > 人才工作

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强区”行动计划的十一条措施

文章来源:江海区组织部   更新时间:2022-12-01 09:43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新时代人才强省“五大工程”和市委“人才倍增”工程,紧紧围绕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促进全区人才工作提质增效,制定以下具体措施。

    一、实施产业人才“引育”工程

   (一)大力引进“5+2”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紧缺适用人才。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五大重点产业和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简称“两中心一基地”)和安全应急产业园,出台《关于支持江海区“5+2”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引育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别人才给予每年最高 20 万元生活补贴和一次性最高 200 万元购房补贴等政策优惠。

  (二)大力培育产业工程师和高新工匠。

  开展产业工程师“倍增”计划,大力精准引育产业工程师。发布区内产业工程师紧缺人才目录。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发动区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高级研修班,加快培养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机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卓越工程师。配合开展首席工程师评选活动。高水平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出台《“高新工匠”培育实施办法》,组织评选一批“侨都工匠”“高新工匠”。在产业园区推行“园区技校”项目,发挥企业培育主体作用,加强与高职院校开展多形式合作,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支持大中型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东省中小企业免费培育及市区各类培训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探索建立人才研修院,联合本地高校、职院、党校、培训机构、协会团体共建江海人才研修院,定期开展国情研修、教育培训、项目路演、资智企智对接、学术交流、政策宣讲、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最新科技领域、最前沿行业资讯接轨,进一步开阔眼界思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积极落实《江门市企业高管、骨干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加大重点企业高管、骨干人才激励力度,给予最高 100 万元贡献奖励。积极发挥暖企作用,通过加强与企业、人社等部门沟通,关注解决企业的生产经营、人才招聘等问题,持续壮大企业家人才队伍。

   二、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四)加大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育力度。

   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为契机,挖掘培养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支持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在我区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或与区有关单位、国资平台共建科研平台,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资助。积极推进“两中心一基地”及安全应急产业园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省科学院、数字广东公司、华为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引进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我区开展创业活动,对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创业团队最高给予 60 元启动资助。打造“奋斗青春 筑梦江海”青年人才工作品牌,通过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夏令营”、交流联谊会、学术讲座等活动,组织优秀海内外青年到我区企业、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参观学习,感受和了解我区就业创业良好氛围,推动优秀青年人才到我区就业创业。定期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选才,让人才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再学习、突破,促进自身能力提升。深入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出台《江海区打造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核心区行动计划2022 —2024 年)》,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核心区,加快聚集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人才,在“十四五”期间,预计建成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 40 家,引进博士、博士后人才 135 人。对引进的全职博士、博士后给予一次性最高 35万元生活补贴和 50 万元购房补贴,引进的在站博士后给予每年最25 万元生活补贴。

    三、实施华侨华人人才“汇聚”工程

    (六)加强港澳人才深度合作。加强现有创业孵化载体平台服务管理,推动双创园二期和青创基地运营提质,建设珠西双创服务中心,搭建港澳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大舞台,重点对接港澳创业项目,配合实施“港澳青年一十百千万计划”,争取引进优秀项目 20 个。发挥“侨梦苑”国字号品牌优势,积极搭建两岸三地青少年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团结和吸引港澳青年、侨界精英、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融入大湾区发展。积极与暨南大学探索建设江门“侨梦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暨南大学联络站,实施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吸引更多港澳籍大学生到我区实习工作。

    (七)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实施“以才引才”和社会力量举荐人才制度,聘请 20 名“引才大使”,给予每年 1.2 万元工作补贴;在重点城市建立“引才工作站”,给予每年 30 万元工作经费,拓宽市场化引才渠道,加快引进海外人才。设置国际人才“一站式”江海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一窗式、一网式办结各项人才业务,做到让人才只跑一次,一窗通办。

   四、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提质”工程

   (八)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人才专业素质。深入实施“教育质量发展年”,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全面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建立江海教育人才库,依托一流师范院校开展教师全员轮训,每位教师每 5 年接受不少于450学时的培训。每年按照全区教师队伍总数 10%的比例培养骨干教师,培养 80 名以上县级教学名师、10 名以上市级卓越教师。“十四五”期间建设省、市、县级“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分别不少于 102510 个,市县两级教研基地不少15 个。创新教师招聘方式,3 年内引进 200 名以上优秀青年教师。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全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力争取广东应急管理学院落户我区。

   (九)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健康江海”建设需要,突出特色,全方位加强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本行业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卫生健康人才;充分发挥医联体总院“传、帮、带”作用,加强公共卫生、精神科、老年医学人才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构建全生命全周期卫生健康人才支撑体系。强化全科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卫生监督执法人才培养。推进区域内人员“统招统管统用”,加大基层人才招聘力度,提高基层人才待遇,每年新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30 人,到 2025 年,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壮大,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数进一步增加。

    (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选和“江门市十大杰出高素质农民”评选,实施乡村工匠侨都技艺传承计划,“十四五”期末农村人才总量达到 0.3 万,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2 个。用好各级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依托省农科院江门分院、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平台,引进培育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农业科创团队。邀请省级专家到江海区开展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同时组建区级“轻骑兵”队伍,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深化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

    (十一)加强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侨乡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五个一”行动,通过专业培训、专题调研、交流考察和基层锻炼等方式,不断强化全区宣传文化思想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双百工程”,强化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中、高级水平人才数量,促进社会工作水平提档升级。加大对涉外法治人才引育,选拔优秀律师参加省、市律师协会举办的涉外律师人才高端培训班,培养一批了解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应对处置涉外法律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推动华南国际仲裁江门中心在江海落户,为涉外法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力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金融创新团队和各层次金融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各级各部门干部队伍金融业务培训,推动建立与金融监管部门或金融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学习机制。建立金融人才专家库,畅通金融人才交流渠道,发挥金融人才的专业作用。提升招商人才队伍能力,设立江海区投资促进中心,整合产业招商力量,专门聘请产业相关高级雇员,打造“专业化+产业化”招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