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组织部(编办)

组工信息通讯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组工信息通讯

江海区绘制“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美、村民乐”美丽乡村画卷 党建引领 打造乡村振兴“江海样板”

文章来源:江海区组织部   更新时间:2022-11-28 17:41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绿廊碧道沿河蜿蜒、村级工业园生机勃勃、村民致富喜上眉梢……一幅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美、村民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江海区徐徐展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江海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生态赋能,做实基层治理,厚植文化底蕴,走出一条具有江海特色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打造了乡村振兴江海样板

    在党建引领下,江海区交出一份优异答卷:连续三年代表江门市迎接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为江门市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作出江海贡献2021年,江海区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党建引领开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局面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江海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一线工作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奋力开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局面。

    江海区委主要领导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走进田间地头,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并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议、书记专题会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谋划部署,以区、街道、村三级书记一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不断链、工作不断档。

    坚持力向一线聚,江海区建立区领导直接联系村(社区)制度,做到一线督导、一线推动、一线落实。

    坚持劲往一线使,江海区成立了区委实施战略领导小组,全面建立起上下贯通、条块协同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一批政策文件,对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安排,凝聚各方力量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江海区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深入实施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委十大专项行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村级组织体系,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江海区出台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清单,以18项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先进支部巩固提高、中间支部提升晋级、后进支部整顿转化,增强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

    抓骨干队伍建设。江海区高标准完成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36名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全面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主任一肩挑。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引导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村两委班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七成,班子功能显著增强。

    同时,江海区派出驻村第一书记36名,链接区直单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采取区级抓重点、街道抓兜底的方式,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2021年以来,江海区举办8期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和两委干部培训班,提高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

    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江海全区36个行政村共划分网格54个,全覆盖建设网格党组织,构建起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基层组织架构,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坚持治理创新。江海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打出农村治理组合拳:全面深化推行党员责任岗制度,超七成农村无职党员上岗履职,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让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唱主角;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整理25项小微权力清单流程,有效规范村级权力运行,相关经验在全市推广。2022年,江海区成为全省唯一通过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结项评估的县(区)。

    产业先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海面、花生饼;礼乐腊味、巨峰葡萄……近年来,江海区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与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擦亮了特色农业品牌。各街道坚持产业先行,结合各街道实际,坚持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方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村级党组织的带领和帮助下,各类行业协会组织每年举办桃花节、葡萄节、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一批批游客走进江海区。这无疑给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提供第二次创业的机会,逐渐形成网红乡村产业集群。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江海区农业总产值达10.8亿元,同比增长13.2%,共培育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省级、市级、区级共8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3个。全区3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0万元,其中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

    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宜游美丽环境

    乡村绿廊无缝对接21公里长的城央绿廊,打造了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都市农业生态园数百亩荷花每年盛夏竞相绽放,呈现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近年来,江海区严格落实河长制,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优化、保护辖区生态环境。同时,坚持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引领乡村向生态宜居发展,打造宜居宜游美丽环境。

    三清三拆三整治”“四好农村路”“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等作为主要抓手,江海区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谋划,率先在全市实现全区域环卫一体化改革,实行一把扫帚扫到边,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如今,江海区已完成346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率先在全市实现自然村100%完成雨污分流、污水管道收集暗渠化,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雨污分流、暗渠化收集率达100%;清拆整治问题田间窝棚2106间,18条村居实施村内巷道硬底化41处合计14公里。

    文化传承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党建广场、公共服务站都很漂亮!傍晚时分,年过七旬的吴叔说起江海区乡村的变化,十分自豪。

    近年来,江海区高质量完成党建公园、法治公园、法治长廊、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大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并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方式,积极促进礼乐龙舟精神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江海区非常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升级改造顺天里144号和青青读书会旧址,建设成为江门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活化平安里、五大祠、陈少白故居、茶庵寺等历史建筑,让乡村振兴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记得住乡愁。

    结合本土特色非遗文化、龙舟文化,江海区高标准建设乡贤馆,充分挖掘乡贤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凝聚和团结邻里乡贤,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

    案例展示

    外海街道

    聚集16专精特新企业 持续擦亮工业重镇名片

    9个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家、规上工业企业63家;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两中心一基地、安全应急产业园等持续发展……翻阅过去五年的成绩单,外海街道扎实推进五大振兴,走好党建+乡村振兴五步路。

    作为江海区的工业重街,外海街道因地制宜制定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办法,实施村小组长绩效考核制度,在江海区率先成功打造7个农村先进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成绩斐然。

    同时,外海街道深入实施培养考核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的雁阵工程,培养17名有本事、想干事、敢担当、善治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1人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个人,4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19人被评为区级先进个人。

    今年以来,外海街道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书记工程,抢抓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全省试点的机遇,创新信访超市+外送服务模式,实现村民信访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在全市率先建立信访调解专员人才库,借助专业力量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的试点”“标杆中的标杆

    立足位于江门东大门、足倚国家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外海街道走出以二产带一三产的产业发展之路,把连片开发的超千亩村级留用地,作为安全应急产业园的配套园区,未来将育成一批集体收入超亿元村

    外海街道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21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聚集了全区16专精特新企业,包括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街道坚持建强第二产业,持续擦亮工业重镇”“经济重镇”“高企强镇的名片。

    此外,外海街道把党建元素融入了园区治理,在直冲村工业园打造了全区首个村级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并依托非遗技艺,打造外海面和李氏猪脚姜等特色农业品牌。今年,李氏猪脚姜作为我市唯一的预制菜代表出征,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

    引人才之光,照振兴之路。外海街道通过政、企、协会组团引人才,现有高层次人才达340人,其中博士(后)15人;拥有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家、博士工作站7家、省级工程科技研究中心64家,数量领跑全市。

以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外海擦亮非遗品牌,传承龙溪古韵;活化青青读书会红色革命资源,完善文体设施建设,全力打造“WHBA”村级篮球联比赛品牌,乡风文明入脑、入心、入魂。

    麻三村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选好领头雁、夯实党建基础、深化基层治理……近年来,外海街道麻三村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民腰包鼓了,民心更齐了,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江门市生态文明村”“江门市标兵文明村等称号。

    在村党总支这个主心骨的带领下,麻三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0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500万元,股民年分红从之前的3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7000多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麻三村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麻三村升级改造工业园区,兴建配套齐全的现代工业厂房,大力开发商住区、商铺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麻三村党总支心系民心,全力优化村庄规划,以网格化精细管理,盘活闲置地建设四小园、灯光球场等;升级改造了麻三市场;把睡翁李公祠改造为长者饭堂,为辖区老人提供午餐、晚餐服务,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礼乐街道

    生态与产业共舞 文化与旅游齐飞

    礼乐街道以党建为,奏响乡村振兴交响乐,实现生态与产业共舞,文化与旅游齐飞。

    近年来,礼乐街道连续四年代表市参加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荣获国家卫生镇”“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镇)街”“江门市美丽乡村风貌片五强镇(街)等称号,拥有国字号”“粤字号荣誉60多个。

    谈及礼乐街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秘诀,礼乐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淑娴坚定地表示: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礼乐街道率先全域推行党员责任岗、村民积分制、村民议事制度,首创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村级事权清单制度,成功打造1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市级以上先进单位,探索出英南模式”“乌纱蝶变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党建经验,街道党群中心入选全市十佳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礼乐街道不断深化头雁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建成江海区首个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1人获评全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1人获评全省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后劲。

    乡村治则百姓安。礼乐街道全面推行五社联动”“三治融合,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落子英南村,打造榕树下的村民议事厅;把基层自治制度充分融入网格化管理,探索走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善治路径,礼乐样板获《长安评论》刊发推广;成功打造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品牌,获省市高度肯定。

    礼乐街道还建成了一支省市级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队伍;向民葡萄”“武东腊味等特色品牌年均产出超1.2亿元,率先引入数字渔业技术大幅提升养殖水平。其中,向民村(葡萄)还成功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依托区位优势,礼乐街道还吸引优美科、德昌电机等龙头企业落户扎根,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速达18.3%;成功培育新民利生车城、礼东田园食街等专业市场,村级工业园实现凤凰涅槃,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超100万元。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带,礼乐高标准打造湾区西岸城乡共融乡村振兴示范带和6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塑造乡村风貌,依托羽林春秋优美环境、万亩农业基地和丰富的农产品,实现南北两带融合共繁荣,一二三产并进促发展

    近年来,礼乐街道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显著,打造50美丽农村路样板路,共完成路网建设约24.5公里,建成农民公寓近千户,打造靓丽文昌沙公园和网红如意桥;首创稳定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工作坊,推动威东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这些小阵地为村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场所。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村里更美了,环境更好了!礼乐街道当地村民谭其新称赞道。

    英南村

    大胆创新,建成明星村

    村道整洁、村民热情是礼乐街道英南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近年来,英南村乡村振兴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从籍籍无名的村庄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英南村党总支把落实人才保障放到重要位置,发挥村民议事委员会志愿服务委员会作用,通过组建村乡贤理事会,组织外出经商的乡贤、大学生等村中智囊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为村发展出谋划策、出钱出力。

    英南村全面推行村基层组织向党总支报告工作制度,建立驻片包组、干部分工负责两项机制,完善问题收集和协调解决闭环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设置政策宣传、发展致富等6类党员责任岗位,并建立常态督查和动态考评机制;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文化活动等8类项目纳入日常积分考核,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英南村坚持法治和德治齐头并进,建设法治公园,打造法治长廊,定期开展普法学法活动;打造基层立法联络点,召开立法意见征集活动,提高村民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水平。

    七彩南堡、农家书屋、1980风情街等地独具特色、游人如织。大胆创新的英南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出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助力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