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美”的需求日渐增大,与“美”相关的行业开始受到市场和资本热捧,其中医美行业是典型代表。在“颜值焦虑”刺激下,医疗美容逐渐成为一些消费者美容消费的热门选择。
医美行业发展空间大,产品服务具有高频消费、高毛利率等特点。在暴利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商机”,动起了歪脑筋,开始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江海区检察院以贯彻落实最高检关于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治理专项工作的部署为契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就辖区部分美容机构的非法医疗美容行为侵犯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组织开展医疗美容行业专项治理监督行动,守护群众的“颜值”安全。
2022年10月底至2023年2月期间,江海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调取辖区医美商户的大数据,开展数据比对、实地走访、摸排调查。


经过调查核实,发现江门市某某美容店、某某美容生活馆等10家经营范围为生活美容的商户,通过店铺门面、微信朋友圈违规发布宣传诊疗效果或者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的虚假医美广告,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高额的消费;江门某美容诊所有限公司、江门某美妆连锁有限公司等美容商户,通过辖区内某某美容店、某某美妆生活馆作为“中介”招揽消费者,在未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聘用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员,使用未取得国家药监局“械”准字认证或“三无”的医美产品配合局部麻醉药剂,非法为消费者开展注射“玻尿酸”“胶原蛋白”“溶脂针”等医美手术,谋取高额的非法收入。
“胶原蛋白”“溶脂针”等医美手术,谋取高额的非法收入。




上述美容机构的违法行为已侵害消费者财产权和生命健康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近日,江海区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机关首场以“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监督治理”为主题的公益诉讼检察公开听证会,全面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治当前医疗美容行业的突出问题,推动美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本次听证会由江海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火亮主持,由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等担任听证员,邀请了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城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市级医院医生代表、特邀助理检察官、律师、群众参与听证。

市人大代表李静染
医美行业乱象主要原因集中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性大的虚假宣传、非法行医、假货频现、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问题,打击该类乱象建议从机构资质、执业资格、产品认证、宣传内容等四个方面综合判断其违法行为。对医美行业深层次问题,检察机关可以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健全监管职责。

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医美的同时,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公安机关的有关平台,推送美容类的非法行医、价格欺诈等案例,提高群众的防骗意识。
江门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覃巍
开展医疗美容需要获得医疗机构许可证,从业人员也必须取得执业医师等资格。含外用化妆品、注射类器械、激光美肤仪等在内的医疗美容,均存在一定机率的过敏、副作用、并发症等风险,特别是注射类医疗美容过敏症状,最严重的情形可导致患者死亡。非法注射药品、“飞刀”手术等冲击正规医美机构的运营,一方面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削弱政府、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建议加强美容机构守法宣传,提醒从业人员及消费者,了解相关医学风险和法律风险。

广东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医美的从业资格、行业资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非法医美的暴利加上互联网医美模式的误导,以及求美消费者对于医美的不正确理解和认知,造成这些医美行业乱象。建议加强医美行业系统性治理,建立多部门综合监管,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江门市皮肤医院医学美容中心主任黄银娇
医美市场消费者青睐进口药品,但是非法医美市面上流通的进口医美产品,大部分通过透过走私渠道进入境内后被非法使用,建议相关部门从源头加强打击非法走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犯罪行为。

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准入资质缺乏辨识、美容商家对自身的经营范围缺乏法律理解、医美供应商“飞行”行医隐蔽性强,导致医美市场乱象。建议查处相关机构的同时,从医美产品上游方面阻断非法行医。利用美容行业、协会、博览会等普法宣传。

人民监督员刘锋
美容乱象除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还存在预存款集资诈骗、瞒报收入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美容商户的监管和普法宣传,从市场的源头整治非法虚假广告、非法行医等行为。

非法医疗美容的调查取证难,作案成本低、手段隐蔽、反侦查能力强。行政执法取证手段单一,电子数据等个人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消费者对医疗美容的认知不够,受到侵害时没有及时保留证据的意识,导致处罚依据不足。仅靠单一部门执法,监管难以有效震慑整个行业。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拓宽执法维度,形成打击非法医美的合力。同时将非法医美宣传纳入工作计划,利用 “江门高新”微信公众号开展常规性宣传,促使经营者依法依规经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江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林文敏
医美乱象涉及多个法律法规多个行政执法事项,仅靠单一部门执法,难以有效进行监管。医美市场上走私、“三无”等医美产品的线索获取来源小、取证困难,消费者对医美认知少,医美乱象的源头治理难以高质量实施。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共建执法和宣传合力。

医美行业的犯罪一般包括非法行医、虚假广告、制售假冒医疗器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互通,在开展相关检测、认定后,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向公安部门移送,实现从源头到终端链条化打击,维护合法医美市场秩序。同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特邀检察官助理胡敬强
通过协助检察机关办理医美公益诉讼案件发现,非法医美的查处难度大、取证困难。注射用医美器械产品可能带来的人体损害和副作用至今还在研究,严重影响打击的效果。消费者对合法医美知识的认知度还比较低,维权意识不足。建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打击的合力,同时加强消费者的普法宣传,加强消费警示。
听证会根据听证代表意见,达成如下共识:
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迅速建立医美行业监管的协作机制,包括职责分工、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普法宣传等,形成监督、整治、执法合力。
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根据检察机关提供的线索,迅速查处涉案存在虚假宣传、非法行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商家,对涉嫌构成非法行医、非法经营医疗器械等犯罪线索,通过两法衔接平台,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通过签署承诺书、粘贴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促进医美从业人员自律守法经营。
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广播媒体等及时曝光消费陷阱,开展普法宣传,向消费者普及医美、生活美容相关知识,引导消费者合理、明白消费,营造社会关注、公众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吴火亮检察长表示,此次听证会加深了大家对医疗美容行业的了解,凝聚了各职能部门共识,为检察院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职能部门加强对医美行业突出问题的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江海区检察院将从五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一是建立综合治理联合协作机制,督促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依法常态化开展医美行业的监管治理,组织开展“回头看”,检查公益诉讼专项工作落实情况。
二是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医美行业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虛假宣传、价格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及身体健康。
三是做好两法衔接工作,对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医美犯罪线索,督促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是加强美容行业监管力度,督促相关部门规范市场准入资格,引导促进医美从业人员自律守法经营。健全监管规则,加大制度供给,支持合法合规医疗美容机构发展壮大,提升医疗美容行业专业质量。
五是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广播媒体等及时曝光消费陷阱,开展普法宣传,向消费者普及医美、生活美容相关知识,引导消费者合理、明白消费,营造社会关注、公众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谨防“医美陷阱”
检察官说法教您“避坑”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常见的丰胸 、隆鼻、双眼皮 、除皱、除脂、切眉、光子脱毛等,都属于医疗美容。
常见的医疗美容违法行为,有以下5种:
1.医疗美容门诊部使用不符合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条件人员,该人员独立开展“自体脂肪移植术”等医疗美容活动。
2.美容院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注射“玻尿酸”、“水光针 ”、激光脱毛、额头除皱等医疗美容活动。
3.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个人,擅自开展埋线提升、线雕鼻子、瘦脸、除皱美容针等面部微整形手术。
4.纹绣美容会馆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蛋白线面部提升、洗眉、去纹身等医疗美容活动。
5.美容院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超声刀等医疗美容活动
大家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做出医美决策。在医疗美容消费时,记得问询医生资质、查实产品标识,避免陷入美容陷阱。变美不可走“捷径”,正视“颜值焦虑”,做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