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午喝的酒,睡了一觉,隔了几个小时才开车,没想到会测出那么高的数值……”近日,江海区检察院办理的一宗危险驾驶案中,当事人王某无奈地说道。这起案件再次给大家敲响警钟:喝酒后,人醒了,酒可能还没“醒”!
01
案件回顾
某日上午10点左右,王某喝下了一杯半(约4两)白酒后倒头就睡。到了晚上8点,王某自我感觉已经清醒,便自行驾车去上班。
途中,意外发生了——王某驾驶小轿车一头撞上了被害人停在路边的车,造成双方车辆损坏。事故发生后,王某主动留在现场等候处理,经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负事故全部责任。
更令人震惊的是,经鉴定,此时王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竟高达212.67mg/100mL!(远超醉驾标准)虽然案发后王某已赔偿被害人损失并获得谅解,但这并不能改变其行为的性质。
最终,江海区检察院以涉嫌危险驾驶罪对王某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拘役,并处罚金。
02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
根据《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第十四条的规定,血液酒精含量超过180mg/100mL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03
检察官有话说
两大误区要认清!
误区一
“人醒了=酒醒了”?大错特错!
很多司机像王某一样,觉得喝完酒睡一觉,或者隔几个小时开车就“没事了”。事实是: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即使休息后感觉“清醒”,体内酒精含量仍可能很高,导致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法律只看客观标准:开车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以上,就涉嫌危险驾驶罪!
误区二
“醉驾都能缓刑”?并非如此!
醉驾被判刑,是不是都能“缓一缓”?绝非如此!根据《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相关规定,像王某这样,醉酒驾驶机动车,并且还发生了交通事故且负全责,一般不适用缓刑。此外,造成事故后逃逸、无证驾驶等严重情节,也基本与缓刑“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