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亿工程项目为啥不出问题?
——厦门市湖里区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新方法剖析
两个小时过去了,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胡亚才手里的《金尚社区廉政文化广场设计方案》才刚看过一半。这时,一行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包公亭,采用古式雕花设计,造价估算98万元……”
“设计简洁利落就行,这项预算,还能往下压。”胡亚才放下材料,和同事讨论起来,“在专项治理中,廉政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更要做好榜样!”
一页页地翻看、论证,
随着经济跨越式发展,3年多来,湖里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433亿元,37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每年征用土地2000多亩,拆迁房屋250多万平方米,发放征地拆迁补偿金16亿余元。
怎么让433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不出问题?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创新专项治理方法,变领导拍板为专家定夺,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变传统监管为科技监控,变专项治理为联合防治,取得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双丰收。
变领导拍板为专家定夺
2009年春上,围绕一纸设计方案,一场争论拉开了序幕。
厦门第三中学体育综合馆项目的承建单位在设计中,从超前性出发,对视线、采光、声学、交通组织、装修及设备配置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造价高。
“这项工程很有战略眼光,上百年也不落后。”讨论会上,某领导说。
“抠着花钱,工程质量没保障啊!”另一位主管接着评价。
“追求超前可以,但这对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会起到负面作用。”某专家的一句话说出口,会场立刻鸦雀无声。
“不是花钱越多就越好,应该追求实用和合理。”
“质量要靠严格的工程标准确保。偷工减料,把金子堆上去也会有质量问题。”
尴尬的沉默没持续多久,专家就一个接一个开始发言,几乎是压倒性地否定。
“专家讲的是科学,科学说了算!”就在所有人都想着该如何圆场时,湖里区教育局某领导带头,大度地作出表态。
最后,区纪委、监察局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将该项目定位为:以教学训练为主,兼顾周边社区群众体育锻炼,适合举办小型校际观摩比赛的体育训练馆。该项目投资被减了50%。
省下的2500多万元也被区里用“活”了,建了几所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
为什么请专家来论证?为什么专家敢“唱反调”?通过这件事已经一目了然。
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在查案的同时发现,如果领导干部光凭经验或威望来拍板工程项目,就极易导致腐败。于是,区纪委、监察局专门请来一帮技术过硬、口碑较好的专家,严把工程关。
“‘该不该建’,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多大’,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怎么建’,优化比选工程技术方案,严格核定工程量和造价;‘避免重复投资建设’,统筹协调,资源共享,这四关都得由专家来论证。”区纪委副书记周斌说,“这样,不法商人就是找到领导干部,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领导干部就是想‘帮忙’也无能为力。”
3年多来,在湖里区37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各级领导提出的几十条意见,专家共否定了12条。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
1984年春上,邓小平同志在湖里区画了个圈,并挥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湖里区因此成为厦门跨越、转型式发展的排头兵。然而伴随着高速发展,却出现不少重大工程项目超常规运作的情况,以致纪检监察部门在监督上往往措手不及,只能事后“做做样子”,起不到多少监管作用。
“问题很清楚,必须改变事后监督效力低下的状况。”区监察局副局长纪华国分析道。
“首先要把监督关口前移,一立项,就督促有关人员对项目的估、概算进行审核,及时砍掉工程设计中不合理的资金,杜绝‘概算漫天要价,就算砍一刀也不怕’的情况,把隐藏的水分挤出来!”据纪华国介绍,2008年以来,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共审核估、概算170项,送审金额55亿元,审定金额47亿元,核减率达14.55%。
湖里区“寨上中学南侧道路”项目,不存在特殊地质地形的要求,其初步设计方案的工程建设费却高达913万元,比正常道路造价高出了一倍!区纪委、监察局立即组织发改、建设等部门论证。论证决定,对其中路基施工等部分的设计方案采取优化。由此,工程建安费概算被控制在了431万元,核减投资482万元。
2010年底,万达集团决定在湖里区建一个投资上百亿元的综合服务广场,要求3个月内完成商业用地征购。这块“硬骨头”啃不下来,上百亿的投资项目就要花落别家!怎么办?为确保整个过程万无一失,区纪委、监察局组织监督员、监督检查组驻扎在工程一线,从工程立项到决策,从预算到开工,全程跟进,全程监督,把十几项监督工作做到了工程开工之前,把监督和防范的步子迈到了不法分子之前,扫除了工程进展的诸多阻力。最后,征地650亩,拆迁963万平方米,发放征地补偿款5.7亿元,计划3个月完成的任务只用了2个月,创造了“湖里区工程建设新进度”,更没有出现一例腐败案件。
变传统监管为科技监控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湖里区纪委、监察局打出了科技化监管三招。
第一招:政府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系统。
资金拨付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被挤占、截留、挪用的情况。“有限的人力、物力要实现对工程项目监督的全面覆盖,只能靠信息化。”胡亚才说。
区纪委、监察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发了政府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系统,借力科技,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动态监控。
2009年以来,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对30多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监控,监控金额达1.5亿元。
第二招:招投标视频远程监控系统。
2009年6月,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在区招投标中心安装了监控探头,利用互联网传输视频,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远程监控。
“以前招投标要派人到现场监督,人手安排不过来。现在有了远程监控系统,监督员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时察看开标、评标以及专家抽取的现场,还可点播、调阅以往的录像资料,既省时又省力!”胡亚才介绍。
第三招:工程人员指纹监管系统。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和施工单位进驻施工现场的人员容易被“调包”,与投标时承诺的人员对不上号,这给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埋下了许多隐患。
2009年3月,湖里区纪委、监察局组织区建设局等部门,在安置房建设工地安装了指纹打卡机,对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员、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等实行指纹考勤。监管员实时检查考勤情况,每月定期统计。一旦违反考勤规定,轻则集中教育、约谈法定人,重则通报批评乃至经济处罚。
系统投入使用后,工程人员现场到位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100%,保证了在建安置房项目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
变专项治理为联合防治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首个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项目落户湖里区。在这个服务两岸关系发展的项目中,第一步是几百户居民住房的征地拆迁工作,这必须又快又好地完成。
湖里区纪委、监察局邀请区人大、政协、公检法及区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综合预防征地拆迁腐败工作小组,聘请拆迁户当监督员,发动各方力量做好监督工作。为了使拆迁方案让群众百分百满意,工作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群众意见近千条,修改方案16次,改一次公示一次,直到群众无争议为止,最终圆满地完成了334户居民的征地拆迁任务,无一人上访。
“项目建设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必须动员各部门,发动群众,筑起一道联合监督的防腐墙。”纪华国感触颇深。
在湖里区,所有征地拆迁项目工作点现场都设立了公示栏,上面明确公示着拆迁范围、补偿标准、补偿依据、安置房源、举报电话等,接受群众的监督。此外,区纪委、监察局还聘请居民代表担任廉政监督员,跟踪督查征地拆迁;组织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重点工程建设情况;组织特邀监察员、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行风评议代表、效能监督员不定期对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开展明察暗访。
一张严密的监督网络,已经织就……
链接@当事人说:
领导干部不插手工程
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胡亚才
作为腐败案件多发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领域,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打招呼、开后门、专权独断,都极易导致腐败案件的发生。厦门市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在深刻认识这一点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着力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查不足、补漏洞,将监督的触角由事后延伸到事前,通过专家论证提前把关、科技监管实时监控、各方联合全面防治,保证了4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顺利运行,取得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双丰收。
专家论证提前把关,领导干部不再一人说了算。湖里区纪委、监察局在工程项目监管中,请来技术过硬、口碑较好的专家,对项目设计,包括“该不该建”、“建多大”、“怎么建”、“是否重复投资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形成了专家敢“唱反调”,领导愿“听意见”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尊重专家、尊重科学,才能推进科学决策,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监管实时监控,不给人情之风留暗角。工程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日益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面对这样的情况,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湖里区探索的“传统监督+科技监督”模式,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动态监督系统、政府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系统、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执行力评估考评系统等,打造“透明钱柜”,设置“电子眼”,有效地预防了各类腐败案件的发生。
各方联合全面防治,无数双眼睛盯住“贪欲之手”。项目建设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湖里区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督氛围,紧紧盯住项目决策、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质量管理、资金拨付等容易出现腐败的关键环节,用一张严密的监督网,管住了“贪欲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