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江海区立足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际,通过阵地建设、创新模式、家校协同等举措,构建“三位一体”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聚焦主责主业,夯实校园普法主阵地
创新打造“金扣子·校园普法宣传周”项目,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四式”普法,于每年暑假前集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一是“点单式”普法,各学校按需“下单”,政法各单位结合典型案例,以“法治课堂+知识竞答+法律咨询”方式,围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进行精准普法。
二是“体验式”普法,发挥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组织青少年参观法治广场、法庭、检察服务中心、公法中心等法治场所,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暖心话语,让其体会法律尊严权威。三是“交流式”普法,通过班会或研讨会等方式,鼓励教师分享关于学校法治建设、法治教育、教师法律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引导学生结合常见法律问题分享法治故事、交流学法心得。四是“沉浸式”普法,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故事会”“法治游园”等沉浸式普法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学法兴趣,让普法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该项目自2022年实施以来,累计举办普法活动280余场次,覆盖全区中小学约15万人次,获评广东省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创新三大模式,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一是艺术普法模式。结合艺术品创作、话剧、小品、情景剧等形式,用青少年最喜爱、最理解的方式向自己的同龄人普法,如银泉小学文艺普法护成长、江门一中附属小学的“陶然法得”陶艺创作大赛、海中学润普法之笔、第十一中学以“剧”说法等,让法治教育在艺术浸润中焕发新活力。
二是实践育人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互动体验等参与式普法形式,让青少年在真实情境中深化法治认知,如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校园小法官”“模拟政协”,礼乐中学法治擂台赛等,使法治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落地生根。
三是文化浸润模式。充分发挥法治课堂、读书会、校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园地、法治广角、法治阅览室等载体作用,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日常教学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指导礼乐中学和第十一中学规范运作“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推动第十一中学将道德与法治课搬到模拟法庭,通过实景教学增强在校学生的法治思维。
强化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
一是专业力量下沉。创新推出以“1+N”双校长制模式,实现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两名法治副校长(1为公安民警,N为法检司专业人员),同步于2024年组建由政法各单位普法骨干组成的校园普法宣讲团,与法治副校长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目前,全区36所学校(含学教点)共配备55名法治副校长,14名校园普法宣传团成员。2024-2025学年度,校园普法队伍利用寒暑假前、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进校开展“宪礼青春,法治润心”等相关活动47场次,受惠学生达46000多人次,为构建平安校园、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家庭教育提升。通过“家长法治课堂”“模拟法庭”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对子女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如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妇联联合打造一场“零距离”模拟庭审普法活动,礼乐中学七年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校园故意伤害案庭审现场,邀请师生及家长代表全程观摩,共同见证法律威严与司法温度的深度融合。
三是社会参与拓展。成立亲子普法志愿服务队,指导开展法治集市、与法“童”行护航成长等多个系列普法活动。自2023年团队成立以来,亲子普法志愿服务队共举行志愿服务活动65场次,1594人次参加,总时长达4599.88小时。
下一步,江海区将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运作、创新开展互动式普法活动、构建多方协同保护网络等举措,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样板,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用心用情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