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6月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
覆盖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
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
《民法典》共7编
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
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
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本期推出《民法典》人格权编亮点
那么人格权是什么?
↓↓↓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
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
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那么民法典又是如何保障我们的人格权呢?
人格权编七大亮点
人格权独立成编即是《民法典》的核心亮点,以凸显对人格权的保障。
1.确立器官捐献的基本规则
相关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条
针对当下组织或个人强迫、欺骗、利诱人体器官捐献现象,此次《民法典》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意捐献器官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或者遗嘱形式。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预防性骚扰
明确机关、企业、学校责任
相关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
近年来,性骚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调查显示,该问题常见于企业、学校等单位,而地铁站、公交车上、餐厅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是性骚扰频发之地。对此,《民法典》规定了性骚扰的认定标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防止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
01
关于产品单位是否有义务防止、制止性骚扰行为?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3.姓名权、名称权的扩张保护
明确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第一千零一十七条)
02
哪些信息属于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4.禁止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相关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针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的肖像、声音,侵害他人人格权益,甚至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5.“标题党”“跟风党”
或将承担民事责任
相关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第一千零二十六条
对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涉及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行为人是否尽到合理核实义务的认定等作了规定。
6.侵犯隐私权行为具体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侵犯隐私权的手段愈发隐蔽多样,此次《民法典》与时俱进,规定了隐私的定义,列明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具体行为。
03
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都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7.个人信息内涵的开放性
相关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至 第一千零三十九条
明确了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和条件,构建自然人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框架,合理平衡保护个人信息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保护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