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
当前位置 : 首页 > 以案释法案例库 > 以案释法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及典型案例
  • 来源: 本网
  • 发布日期: 2021-04-19
  • 字体: [大] [中] [小]
  • 分享到:


类型一:刷单诈骗

手段解析

犯罪嫌疑人设置虚假网络购物平台,要求受害人拍下商品并付款,随后返还购物款并按比例支付一定数额的“佣金”,受害人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佣金”。此时嫌疑人会以返还高额“佣金”为诱饵,让受害人继续加大刷单数量和金额,如果受害人索要“佣金”,嫌疑人便会以网络故障、所做任务为多重任务等多种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转款。知道受害人察觉上当不再汇款时,便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典型案例】

20205月下旬,小李的抖音账户收到了一个招刷单员和点赞员的私信,在加上对方后,对方发来信息:招点赞人员,点30个赞奖励10元,小李在给对方发来的一个抖音账号作品点赞30次之后,对方给其支付宝支付了十元钱。在尝到甜头之后,小李在对方的引导下下载了某讯APPAPP上有点赞任务也有刷单任务,刷单任务是垫付刷单然后返五个点的佣金,之后小李就开始做刷单任务,刷了四单以后,对方都将本金和佣金返还,小李于是不再怀疑。过两日对方又给派单,是连单任务,需要连续四单,小李先后给同一人的名下账户转账了862元、2098元、3999元、8793.4元,却被告知第四单需要原价重刷,然后又给另一个新账户转账了12562元,待到对方声称第四单还有三件需要做的时候,小李这才惊觉被骗,共计损失28314元。

【温馨提示】

目前,在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案件发案数居于首位,特别是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成为此类案件的高危群体。请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网络刷单肯定是诈骗。大家千万不要从事任何形式的刷单、刷信誉等“工作”,对于涉及“缴纳定金”“轻松日赚上千”等信息做到不听、不信、不传。




类型二:网络购物诈骗

手段解析

在网络上购物不仅省去了去商店的时间,价格更相对便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部分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微商或在网站发布虚假信息,骗取消费者信任,继而以各种不实借口让消费者汇款,在受害者发现上当后立刻将其拉入黑名单。

【典型案例】

2021410日,小王接到一个“00”开头的陌生来电,对方自称为某猫某商铺的客服。对方称由于店铺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误将王某开通成该店的品牌代理商,对方称是为了帮助王某“解绑”,否则后续将面临每月自动扣款500元。由于对方能准确地报出王某于20201230日,在该商铺的购买信息(实则为信息泄露,被骗子获取),王某心急之下,未加辨别。“客服”将电话转接至中国建设银行“客服”,对方让王某将其他平台上的钱转到建设银行卡中,再通过转账页面输入自己的处理单号,对方经理姓名,金额。前四次的操作,王某的账户余额并没有减少,对方也称并不会将钱转出去,只是为了处理“解绑”问题。直到最后的四次操作,王某在对方的引导下将卡中的钱全部转了过去。遂即王某这才幡然醒悟,发现被骗,及时报警

【温馨提示】

00开头的号码为虚拟号或境外诈骗电话。接到“客服”打来的电话或短信,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到相应的购物平台向官方客服进行咨询。凡是自称“电商平台、快递”等各类客服,来电要求配合“退款、理赔、接触身份绑定”等操作,要求加QQ、微信指导操作的都是诈骗!任何客服让你下载“网贷平台”,或是要你转账“验证资金、验证流水、核验个人身份信息”的都是骗子。以转账为目的,联系你的客服都是骗子。所有要求你转账至个人账户的均为诈骗。




类型三:“免费送”套路诈骗

手段解析

诈骗分子通过微信群、短信等发布网络小广告,并用“免费送”的字样以及很容易满足的条件,如加微信、分享等套路引诱受骗人,一旦有人上钩,下一步就是让受骗人下载各种APP进行刷单、充值、投资或博彩,从而使受骗人血本无归。

【典型案例】

2021317日下午梅州的潘女士收到了“免费送电饭煲”短信,她信以为真便添加了短信上预留的微信号对方询问了潘女士的收货地址并表示电饭煲很快就会派单发货随后又询问潘女士需不需要做些小任务赚点佣金潘女士觉得可以试试便答应了对方让潘女士下载并注册“叮当”软件潘女士下载后却发现“叮当”竟是个投注赌博软件通过询问“登记员”对方告诉潘女士只要按照“导师”的提示下注就能稳赚不赔于是,潘女士决定试一试便往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分别转账300元和500准备跟着“导师”进行下注做任务两次下注后,潘女士均有收益且能顺利提现到自己的银行账户内此时潘女士开始放松了警惕然而当潘女士投注的金额越来越高时却发现收益和本金均无法提现询问了对方后也迟迟未收到回复潘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此时,潘女士已“投入”21.7万元

【温馨提示】

时刻紧记,不贪便宜就不上当,“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不要轻信网上免费的各类宣传、推广,不要轻易加微信、加群,不要点击和扫描不明链接、二维码,不要轻易汇款转账。不要轻易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明确活动真实性之前,不要轻易支付任何费用。




类型四:助学金、奖学金诈骗

手段解析

国家每年都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犯罪分子在这段时间,利用先前获取的大学生个人资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申领补助金、救助金、奖学金等理由要求大学生提供银行卡号,然后再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学生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典型案例】

2020年,南昌市安义县的准大学生小杨考取了南昌的一所大学,某天他的父亲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小杨可以享受金额为2680元的助学金,将返还给家长作为学生的助学费用。小杨家经济条件不好,读高中时还享受了学校的助学贷款,所以,小杨相信了对方说的话。随后,对方在电话里头告诉了他一个五位数的编码,要求他把账户的钱全部转过去,才能把所谓的助学金返回,小杨没多加思索,按照对方的指示,独自到银行的取款机上去汇钱了。小杨先把自己银行卡里的8700元汇给了对方,紧接着对方问小杨该张银行卡是否为刚激活,得到小杨肯定答复之后,对方以无法将钱转回刚激活的银行卡为由,要求小杨使用另外的银行卡进行汇款,迷糊的小杨又将另一张银行卡里的学费8792.8元,汇给了对方。这时,小杨要求对方返钱时,对方却不接电话了,小杨方知上当受骗,随后到当地的公安局报了案。

【温馨提示】

如果遇到发放助学金及奖学金的,应先向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真伪,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转账,以免上当受骗。如不小心被骗,要依法寻求积极的办法解决,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请及时报警,尽快取消转帐,保存证据,配合公安机关将骗子绳之以法。




类型五:退款退税诈骗

手段解析

诈骗分子通过“号商”获取网购客户的订单信息;拨打买家电话,冒充客服人员,以交易不成功、订单异常、商品缺货等理由,承诺给买家退款;要求买家加自己为QQ好友,避开网购平台的监督;通过QQ信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钓鱼网站,诱导买家点击链接并填写信息;获取买家填写的网购账户及密码、支付宝账户及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手机号等详细信息;立即登录买家的支付宝或网银官网,进行转账操作,系统发出验证码;以退款需要为由,向买家索取手机收到的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完成转账。

【典型案例】

受害人小赵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某购物网站”工作人员,因小赵之前在网站上购买的物品出现了问题,现要召回,并且进行退款和赔偿。一开始小赵内心也是比较质疑的,不过后来这位所谓的客服说出了他购买的物品,以及购买时的所有个人信息,所以就相信了对方。小赵按照要求加对方为支付宝好友,按照对方发来的链接点击并填写银行卡信息,后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结果导致银行卡里的3万多元钱被转走。

【温馨提示】

在网络上要保持警惕,如果网购要退款或退货,直接在原网站操作,不要在其他聊天工具中完成;对于个人信息外泄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贪图便宜的思想,对于退税等国家政策事宜应咨询政府权威部门;遇到“淘宝客服”要求加QQ、微信的基本能判定对方是骗子;收到的各类验证码,都是信息、资金安全的最后一条防线,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接到所谓“订单异常”的电话应挂掉,直接与网店卖家联系,或致电官网客服咨询。




类型六:冒充熟人诈骗

手段解析

微信、QQ因其方便快捷,已成为学生与父母、朋友间最主要的联络方式之一。而犯罪分子也利用这一平台,采取盗号或仿冒身份注册账号等方法,冒充受害学生朋友与其聊天,继而以急需用钱等理由借款实施诈骗,或盗取学生微信、QQ号码以缴纳学费、生活费不足、发生事故等理由诈骗学生家长。

【典型案例】

20183月,普陀区某大学研二学生顾某在寝室内上网,其的一名高中同学张某在微博上联系他,称人在国外出车祸急需用钱,但是无法联系到父母,问顾某能否帮忙先借7000元救急,顾试图电话联系,对方称未开通漫游,顾某虽有所顾忌但碍于情面,通过支付宝汇款7000元给张某。第二天通过其他同学联系到张某才得知其微博账号被盗,其本人根本不在国外。

【温馨提示】

诈骗分子会演戏,细分真伪辩猫腻。添加好友要谨慎,在收到自称是单位领导、学生老师或者是同学好友发来的邀请,一定要通过见面,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核实,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及财产受损。转账汇款前要核实,一定要核实清楚对方的身份,避免没有见面或者没有打电话核实而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方式,就向对方进行转款操作。一旦发现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类诈骗,一定要第一时间将骗子的即时通讯工具账号信息、群内聊天内容以及转账汇款凭证进行留存,并第一时间向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类型七:办理信用卡、贷款诈骗

手段解析

部分大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超前消费的理念或尝试创业需要资金等理由,会有办理信用卡或贷款的需求,却因为没有稳定的还款能力而无法实现。诈骗分子利用他们的这种现状,通过建立假贷款网站平台、办理信用卡网页,并以月息低,无需担保、手续简单等条件诱使大学生步入陷阱。一旦受害学生进行办理,便以手续费、验证还款能力等借口令其汇款。

【典型案例】

20183月,郭某在一家网站中填写了个人信息想要办理贷款,当天就接到了自称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将马上帮助他办理贷款。郭某十分高兴,根据对方的要求办理了一张银行卡等待贷款到账。之后工作人员便称能帮助他以最低的利息申请更大金额的贷款,但是需要他先向刚办理的银行卡转账5万元证明还款能力。为了争取更多的贷款,郭某按照对方指示向卡内转账5万元并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告知对方,谁知收到短信提示5万元已被取走。

【温馨提示】

免审批、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是诱饵。如需贷款,请选择正规银行贷款机构。办理信用卡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件等资料到银行网点办理。即使通过银行官方网站申请,也要本人到银行网点提交身份证件等资料或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核对身份无误后才能开通。所以,请认清真实与虚假,贷款时绝对不能先给对方汇款。





类型八:冒充公检法诈骗

手段解析

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对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度和良好形象,编造其涉嫌犯罪等理由实施诈骗。在此过程中,往往要求受害学生找隐秘地方做电话笔录,且要求保密不能对任何人说,否则会祸及家人。在受害人上当后,诈骗分子便会以“资金审查”或转移到安全账户为由要求受害人汇款。

【典型案例】

20195月,梁女士接到了自称湖南长沙警方的电话,告知她涉嫌拐卖儿童。对方不但能准确说出梁女士的身份信息,而且还通过手机彩信发来了自己的公安证件。对方告诉梁女士,此事涉及到国家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牵扯到500多个儿童。梁女士被对方说得将信将疑,为让梁女士彻底落入陷阱,对方还主动帮她转接了一个所谓刑警的电话。电话里的这位刑警告知梁女士,可能有人冒用了她的身份信息来实施犯罪,案件调查期间,必须对梁女士进行羁押。信以为真的梁女士,为不被拘留,按照对方指示添加了一个QQ号码,并准备向对方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所幸,民警接到上海反电信诈骗中心平台的指令,快速赶到梁女士家核查并劝阻。

【温馨提示】

公检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向公民询问情况时,不会采用网上、电话、短信等形式办案,不会通过网络发送展示相关通缉令、拘留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和个人工作证件。所有政法部门都不存在安全帐户,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涉案人员核查资金、下载App和提现转帐汇款。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改号软件,改成真实公检法机关的座机号码。如有疑问,可以直接拨打110咨询。




类型九:网络交友诈骗

手段解析

利用好网络途径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而诈骗分子利用这一机会实施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和受害人建立联系,之后便会不断以各种借口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当达到一定金额时,就无法再取得联系。

【典型案例】

20192月,徐汇区某高校研一女生朱某在交友软件“soul”上结识一名男生David,经过两周的“知心”聊天,双方确定为网络恋爱关系。半个月后,对方邀请朱某一起玩可以赚钱的游戏,朱某出于好奇在Daivd指引下在一款名为“龙胜国际”的博彩APP中充值1000元,当天通过参与博彩收益1200元。随后朱某在David的指引下不断充值参与博彩,直到其累积充值金额达16万元时发现无法提现,David消失无踪,朱某才发现被骗。

【温馨提示】

虚拟空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触及转账、发红包、借钱等情况,要给自己设好安全闸,理性对待,切勿冲动。




类型十:注销校园贷记录诈骗

手段解析

诈骗分子冒充金融公司等企业客服,称高校生在读期间曾注册、办理借贷业务,如不消除,借贷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并声称清楚不良记录需做流水,让受害者按要求操作转账,并在收到转账后消失。

【典型案例】

 “同学您好,我是**银行客服,您在大学期间注册了一个校园贷款账号,现在如果不注销的话会影响到个人信用,请您添加我们的客服QQ进行下一步操作……”2020年5月29日,刚毕业的株洲小伙小李接到了一通自称银行客服的陌生来电。他听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等个人信息,虽心存疑虑,还是添加了对方为好友。随后,“客服”人员发过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扫码下载并注册APP,成功注册之后才能开始注销账号。李志扫描了二维码成功下载注册了APP账号后被告知,因为是新用户,需要先通过APP转账一次之后才能实施注销。他担心注销不成功会影响个人征信,迅速向对方提供的“抵消授信”账号转账了1200元,以此来进行账户“清零”。转账成功之后的李志再也联系不上所谓的“客服”,已被对方拉黑。

【温馨提示】

此类案件的主要目标大多为曾经有过校园贷记录的在校大学生及青年群体。个人征信无法人为修改,不存在注销网贷账户的操作,只要你按时还清货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切记凡是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客服,提到“在校期间贷款记录”、“注销贷款账户”、“清空贷款额度”关键字,均为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