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 榕树下的“心里话”与会议室里的“金点子” ——外海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召开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会
文章来源:江海区人大 更新时间:2025-07-23 18:43
榕树下的“心里话”与会议室里的“金点子”
——外海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召开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会
蝉鸣盛夏,民意正浓。七月的外海街道,两场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会接连开得火热。一场在树荫下听乡音,一场在会议室聚智慧,人大代表们带着基层群众的期盼与实践中的思考,用不同的打开方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两部法律草案收集着最鲜活的基层声音,让立法过程充满“泥土香”与“真民意”。
榕树下开讲:带着泥土香的建议里藏着村民的期盼
7月9日的直冲村,大榕树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了盛夏的炎热。议事广场上,20多位人大代表、来自各村居的村民代表和村组长早早围坐,手里攥着写满字的笔记本,有的还带着自家的村规民约复印件。这场意见征集座谈会,从刚开始就透着一股“接地气”的热乎劲——人大代表们既是倾听者,更是群众心声的“传声筒”。
“大家先听我把法律草案意见征集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外海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赵景康手里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解读稿,从修订背景、重要意义,以及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和突出特点出发,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着“为什么要改法”“改了那些关键点”“怎样去改法”,让各位参会的代表对草案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话音刚落,来自石鹤利社区的人大代表陈松根就举起了手,“草案中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不明晰,如果这些档案没人管、没规矩,以后查起来就麻烦了,我建议要增加相应的内容。”“我也有个想法,”麻一村的人大代表陈家好打开话匣子,“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时间都需要外出工作,村民会议总是凑不齐人,改成户代表会议更符合村里实际。”旁边几位村组长连连附和,这些带着村情的建议,都是他们走村入户听来的“心里话”。
你一言我一语,树荫下的讨论越来越热烈。麻三村的人大代表李长美提到,有些政策村里拿不准,建议由镇、街道制定具体方案后,再交由村民表决通过。还有代表提到,由于街道各村(社区)在村民自治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制定的村规民约不能搞统一的“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各自实际情况,要“让村民说了算”。
听着这些掏心窝子的建议,区人大法制工委主任邢玉生笑着点头,手里记录的笔就没停过。“大家提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立法最该考虑的细节。”他挨个回应完,“这些带着泥土香的智慧,我们都会一条条记下来、理清楚,形成专题材料按程序上报,一定让上面听到我们基层的真声音。”
会议室里深谈:社区烟火气中藏着治理的巧办法
一周后的7月16日,银泉社区的会议室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会议桌上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打印稿,来自各社区的人大代表、社区书记主任以及律师代表等10多人围坐一桌,当起了法律草案修订的“智囊团”。
“城市化跑得这么快,社区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老法子’确实不够用了。”赵景康再次主持会议,他着重阐述了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内容上涉及居民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人员构成、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方向上则致力于强化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提高其服务居民的能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此次修订就是要让居委会更能帮助居民办实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敞开说。”
永安社区主任、市人大代表区凤莲翻开笔记本,“目前部分社区推选居民代表的比例跨度比较大,人少的社区代表太密,人多的社区代表太少又顾不过来。”她结合多年社区工作经验提出建议,居民代表的产生方式根据社区的不同规模,按每20户至80户推选产生1名代表较为合适,大小社区都能兼顾,代表才能真能替居民说话。彩虹社区主任徐新明接过话头,“居民代表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我觉得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社区事务繁杂且动态变化,今天水管坏了,明天要修健身器材,定期开会才能及时汇总民意、商议解决问题,特别是涉及社区公共设施改造、‘花集体钱’这些大事,多开会多商量能让决策更贴合社区实际,也能提高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可度。”
“从法律的严谨性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内容应该表述得要更加明确。”律师代表黄华婧圈出了修订草案中第四十三条“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需要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必要的经费和条件’表述太笼统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标准如何界定,都需要进一步详尽说明,避免在实际执行中因理解偏差导致责任不清。要确保居民委员会在协助工作时能得到切实保障,也让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履行更具可操作性。”
接二连三的发言戳中了不少社区书记的心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补充:“是啊,居委会经费没保障,想办事也难。”“工作人员的编制和报酬都得规范,才能激励更多社区工作者更好地投身社区服务。”......会议室里的讨论从条文细节聊到实际难处,每一条建议都带着社区治理的“烟火气”。赵景康认真记着笔记,时不时点头:“这些都是你们在一线摸爬滚打总结的经验,也是修法最需要的‘实践课’。”
无论是在树荫下听乡音,还是在会议室聚智慧,形式不同,初心却一样——让法律条文的意见征集接上基层的“地气”,装满群众的“心意”。从攥在手里的笔记本,到翻卷边的草案稿,人大代表们带着群众的信任与实践的积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让法律从“纸上”走到生活里,带着基层的温度,护着百姓的日子。而这些汇聚起来的基层智慧,终将让立法更懂民心、更合民意,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