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职党员,一般是指没有任何党内职务(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和党外职务(一般指行政职务)的普通党员。为提高无职党员在党意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江海区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通过打好教育“组合拳”、用好设岗“金钥匙”、舞好考核“指挥棒”三大“举措”,不断激活无职党员能动性,有效发挥无职党员助力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打好教育“组合拳”,推动“无感”变“有感”
党员教育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加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党员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江海区将无职党员培训教育纳入计划,组织无职党员学习党章党史,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鼓励无职党员加入“网格宣讲团”队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激发无职党员学习热情,引导广大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
各街道用好用活顺天里144号、“青青读书会”革命旧址、党群服务中心等教育阵地,强化理论培训,设立无职党员教育培训“特色课程”。如外海街道墟镇社区组织党员到青青读书会旧址重温入党誓词;礼乐街道英南村为老党员送书上门;江南街道江翠社区邀请无职党员麦棠到江海广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网”入“格”,深入人心。
二、用好设岗“金钥匙”,推动“无职”变“有职”
“您好,我们是这栋楼的楼栋长,以后有什么需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在中福社区帕佳图尚品小区,无职党员化身楼栋长,身着红马甲、挂着工作牌开展巡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诉求,让居民小区成为幸福和谐的大家园。这是江海区无职党员积极亮身份、领职责、当先锋,助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激发社区无职党员活力,江海区充分发挥志愿楼长这支无职党员力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志愿楼长工作的通知》《江海区推行“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工作方案》等通知,结合“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和居民公约,推动志愿楼长在政策宣传、信息排查、疫情防控、矛盾调解、物业监督、居民服务、邻里互助、安全隐患巡查、收集社情民意等方面履职尽责。如江南街道江翠社区还制定“楼栋长制”工作细则,明确楼栋长设置要求、产生机制、退出程序、工作职责和日常保障等细则,进一步厘清工作责任。
为赋能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海区还充分发挥农村和企业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科学设岗、人岗匹配、公开承诺的方式,为无职党员设岗位、定责任,让无职党员“有岗、有位、有为”,深耕“责任田”。如礼乐街道英南村全面推行党员责任岗制度,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科学合理设置6类岗位,全体党员根据自身特长主动认领岗位并签订《党员责任岗承诺书》。生和堂公司党支部以党员责任岗为抓手,结合生产经营需要和党员岗位分布,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设置责任岗,由无职党员领岗认责,实行全过程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三、舞好考核“指挥棒”,推动“无为”变“有为”
在英南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张党员“评星公示表”尤其引人注目。公示表上面写着村里每个党员的名字,后面还贴着数量不一的“小红星”。
英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日强介绍,为突破无职党员参与村级治理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英南村党总支在用好设岗“金钥匙”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常态督查和动态考评机制,开展“月度、季度、年度”三级考评,考评结果作为“红色指数”“评星定级”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通过党员责任岗制度的实施,无职党员已成为英南村基层治理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岗位效益日益凸显。
像英南村这样的案例,如今在江海并不罕见。为激发无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江海区每年都会印发《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指引》,结合《江海区“红色指数”达标创优和评星定级活动实施方案》,在民主评议党员时,采取群众测评、党员互评、支委评议相结合的模式,确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评为优秀的党员予以奖励,推动无职党员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从“被动”变“主动”,从“一时热”变“习惯干”。
接下来,江海区将用好无职党员,引导无职党员主动作为,着力构建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责有位,有位有为”新格局,切实让无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贡献“先锋能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