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以来,为跟进防蚊灭蚊工作进展,记者多次来到江海区礼乐街道东红村,进行实地采访。
9月25日,台风“桦加沙”过境后,江海区迅速将防控重点转向防蚊灭蚊工作,动员全民向蚊子发起总攻。
作为防疫一线的关键阵地东红村,更是积极响应号召。当天,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下沉一线,组建党员突击队,携手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及志愿者,穿梭在村中各居民楼宇、街头巷尾等重点区域,开展发放灭蚊烟片、吊放灭蚊药包、清理垃圾积水、入户宣传等工作。
党员冲锋,全面出击灭蚊患
一大早,村干部张银佩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带领党员突击队开展“敲门行动”,逐家逐户发放灭蚊烟片,并现场指导村民使用前准备、点燃与使用、使用后处理、注意事项。在村民囍姨家中,她一边讲解灭蚊烟片的使用方法一边叮嘱:“囍姨,这个灭蚊烟片要在密闭的空间使用,点了灭蚊烟片后,要关紧门窗,人要出去,大约焗半个小时之后,再回来开窗通风,检查并清理地面残留的蚊虫尸体。还有,这个灭蚊烟片要放好,不要让小朋友碰到或者误食。”
“台风过后,雨水会增多,防蚊压力也会更重一些,而这段时间村民居家较多,我们趁此机会加快物资发放,同步清理房前屋后积水,从源头阻断蚊虫滋生。”区直党员干部陈家俊表示。
与此同时,党员突击队还在村巷道开展“地毯式”排查,在下水道吊放灭蚊药包,并在井口处加装绿色防护纱网,防止蚊虫爬出来和孳生。此外,在每个巷子水渠、易积水点中放置灭蚊药包。据悉,这种药包可以杀死积水中的虫卵,药效可以维持大约7天的时间。
该村防疫负责人,区直党员干部黄国忠指着东红村的爱国卫生运动作战图介绍,东红村防疫工作面临双重挑战:一是闲置房屋多,该村有599户村民,户籍人口2700多人,而实际居住仅约1400人,多为长者和小孩,空置房屋就达320多间,野草杂物甚多,这给防疫排查、宣传和清杂消杀带来极大困难。二是村民蓄水习惯普遍,蓄水容器成为蚊虫孳生“重灾区”。此前,工作人员日均清理垃圾十余车,主要涉及拆迁废料与农户杂物。台风过后,他们还要进一步对危房进行清拆和清理,并定时消杀,张贴标签。
切断蚊媒传播链,消杀是关键。东红村分为7个网格(24-30号),每个网格配置5人小组,包括1名网格长、2名宣传员、2名消杀员。消杀队伍采用“日常+增强”消杀模式,组织村民使用常规喷雾器对灌木篱笆或植被、室外垃圾桶内外表面等区域进行消杀,而下沉一线的市直支援人员和区直党员干部则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热成枪用于闲置房屋、道路、公园、绿化带等区域的消杀。每日消杀时段为早7-9时和下午17-19时,这也是蚊虫活跃的时间。
针对蚊虫孳生的关键隐患“积水问题”,党员干部们开展“拉网式”排查清理。无论是阳台角落的闲置容器、院落中的积水洼地,还是绿化带里的树洞石缝、下水道口的淤积污水,都逐一进行清理整治。
村民信任,携手共筑健康防线
走在村中,可以看到部分党员志愿者一边递上防蚊宣传册,一边帮着村民把闲置瓶罐倒放、清理各类积水……这是他们近段时间每日下村的“规定动作”。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每日走访”早已是工作常态。陈家俊告诉记者,在东红村挂点支援十几天以来,大家差不多都变成“东红通”,已经和村民们聊出了感情,就连村中的小狗看到他们也不怕了。
然而,入户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部分村民存在抵触情绪,且该村人员流动性大,日间常外出劳作,宣传队员多次走访都难以接触。面对这种情况,东红村充分发挥网格作用,由人熟地熟的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内党员带着区直单位宣传员持续上门宣传。村民渐渐对防蚊灭蚊形势有了深刻认识,理解并支持工作。
如今,每一次入户,村民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74岁的吴国和老人,接到清理旧屋杂物的通知后,二话不说就开门配合。他说:“我一直想清理这老屋,可年纪大了力不从心,现在有他们帮忙,环境干净了,还能预防蚊虫,挺好。”
80多岁的周奶奶,看到清理队把房屋打扫干净,从市场买菜回来时,特意买了一瓶灭蚊喷雾,笑着说:“用这个喷喷,就没蚊子了,要听村干部的话,自己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正在家中陪孙子看电视的村民李阿姨看到宣传队员派发“防疫礼包”,主动迎他们进屋,还自豪地说:“我已经清理了积水,每天都点蚊香。”
区直党员干部陈松旺感慨道:“经过十几天的努力,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管理好网格,如何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有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我们一步一步来,耐心给他们讲解,给他们做好示范,村民自然就会看到,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当前,东红村的防蚊灭蚊行动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