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事件”远不止是学术不端

发布时间:2019-02-21 09:27   来源:南方网,南方日报
分享到:

直播里的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把以高学历人设的翟天临送上舆论焦点。论文“不见踪影”、被原作者指抄袭,随后被四川大学官网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


最新情况是,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北京电影学院回应称,学校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将其录取为博士后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也表示高度重视,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作出处理。

 

目前基本可以认为,翟博士的含金量是可疑的。网友发现,在和翟天临同期进行答辩的20位博士中,其他19位博士大部分人都发表了C刊和核心论文。翟天临只有两篇文章,一篇像是表演心得,另一篇虽有点论文的样子,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篇文章总字数2783,查重率高达40%,还被指认涉嫌抄袭,引得原作者都跳出来喊着要“打假”。

 

博士阶段教育是学位教育的最高等级,也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翟天临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有些博士名不副实,个别学校的录取培养也可能存在问题。有理由相信,这不是个别现象,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扩招,的确使一些人趁虚而入。而对个别学校来说,也乐意将“仕而优”“演而优”作为学术晋升的绿色通道,以给学校增加名气。但必须要说的是,高校就应该有高校的样子,不是攀附权势名声的社会场所,无论是谁跨界到学术圈,都应该严守规则,以科研成果证明自己。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大道,不在于大楼,更不在于明星


专家

建议

将学术不端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

处理论文乱象仅凭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多方合力。

 

“正是因为学术圈有学术乱象,我们更应该为净化学术环境不懈奋斗。”谈及如何净化论文写作环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表示,首先要铲除学术作假的土壤。从研究项目立项和申请资金开始,严格评审严格把关,引入监督机制,防范伪科学伪研究。其次,要清理学术期刊门户,严控期刊数量,禁止“版面费”等商业行为。再次,采取人工智能技术对论文文字进行查重,邀请专家对论文观点进行审查,此外,相关部门要适度放松职称评定等的论文硬指标,让论文写作与经济利益脱钩。

 

“应当严厉处罚学术乱象。”夏学民建议,不仅要取消学术不端者以前取得的各项荣誉和待遇,也要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公民个人信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