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大桥经济”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委书记和政协委员面对面“热聊”
文章来源:江海区政协 更新时间:2024-07-31 16:54
近日,江海区政协举办“委员建言零距离——书记·委员面对面”协商活动,邀请驻江海区的江门市政协委员代表,区政协委员与江海区委书记李捷面对面“热聊”,深入探讨如何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邹德昌参加活动。
“要进一步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用好‘深圳脑袋’发挥‘江海所能’,共同推动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开发江海区工业旅游项目,打造高新区的文旅品牌。”“进一步明晰区域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李捷与深圳、港澳企业家委员们围坐一堂,就如何发挥区域合作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及时回应并记录政协委员们提出的具体问题。
据了解,为确保此次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会前,江海区政协组织与会委员前往中山市翠亨新区规划馆以及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进行了参观学习,实地体验大湾区核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委员们在此次协商座谈会上提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建议寻找灵感。
李捷对委员们的建议进行了一一回应,并对委员们深入调研思考、支持江海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做法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将认真研究和吸收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委员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同时,他也希望各位政协委员能够立足职责练好“内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奋力推动江海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区领导曾立、罗军、胡悦玲参加活动。
相关新闻
立足深圳所需,发挥江海所能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鹏城”深圳,珠江口东岸的璀璨明珠,以创新和活力引领时代。
“侨都”江门,珠江口西岸的百年工业城,正焕发新生,成为大湾区潜力无限的未来之城。
高新(江海),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高新区,是江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这里汇聚高新技术、科研机构与创新人才,形成强劲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新发展格局”。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与要素资源合理适配?7月18日,江海区政协“委员建言零距离——书记·委员面对面”协商活动中,引发了一场思想大讨论,围绕如何立足深圳所需,发挥江海所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探讨。
以江海所能服务深圳所需
积极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
“深中通道开通后,江海的交通优势得到凸显,从深圳到江海的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不仅是物理时空上的距离拉近了,更是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谈起体验深中通道,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建滔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皓感受颇深。
刘皓回忆20多年前,建滔集团刚落地江海:“从深圳过来要不堵车都花三四个小时,交通的不方便会让人产生距离的错觉,那时感觉江门是个很遥远的地方。”
刘皓认为,跨海交通网络在联通湾区乃至粤西片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也是江海区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深度融入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
面对“大桥经济”,江海该如何抓住机遇?
在“委员建言零距离——书记·委员面对面”的思想大讨论中,委员们凝聚了一个共识——“以江海所能服务深圳所需”。
是合作不是竞争,是协同不是对立。一座桥梁,让深圳、中山、江门等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无间,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区域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交通区位、成本优势、市场需求等众多有利因素叠加,不少企业提前感知“大桥经济”的到来,成为深江合作较早的探路者之一。
其中,江海区委员企业金多多集团就喝到了“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合作模式的“头啖汤”。
江海区政协委员、金多多集团联合创始人、阿麦斯食品科技(江门)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红帆对“深圳总部+江门基地”的探索信心满满,他认为深圳企业的加入能够为江海带来更多创新思路的碰撞。
“深圳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总部资源,江海有优良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优越的区位交通、连片的产业发展空间。发挥深江两地各自优势,能够突破资源错配和同质化竞争瓶颈制约,促进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的优化升级,进而会强化深圳与江海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马红帆表示。
在发展的质量与规模上,不可回避的是江门江海区相较于深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发挥“江海所能”服务“深圳所需”,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中分到一杯羹。
“高新”无疑是江海与深圳的“最大公约数”。
“深圳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江门高新区则是全市创新资源最集中、承载深圳外溢新质生产力最优的区域。”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工商联常委、广东银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雪认为承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是江门唯一国家高新区势必要肩负起新增长极的重任。
“我们可以用好‘深圳脑袋’,发挥‘江海所长’,必要时要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让更多的深圳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江海转换落地产业化,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陈云雪表示。
企业是生产的细胞,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主体。然而,独木难成林,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协同。江门市政协委员、广东网商时代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毅认为,民营载体应积极融入国资载体的协同发展框架之中,共同构建更加稳固与高效的产业链生态。
“国资平台以资源整合与品牌影响力,引领龙头发展,稳固产业链基础。民营孵化器凭灵活创新,专注培育产业链中小企业,构建紧密供应链,为龙头提供坚实配套。”舒毅说。
链接“一点两地”
实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深中通道通车后,江门更是成为大湾区西进“桥头堡”,直接辐射到粵西以至大西南地区。
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江海区如何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建设,争当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
江海区政协委员们提出了“火辣”的观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实现交往交融“心联通”“深中通道让江海成功加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带来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江门市政协委员、广东华辉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挺认为,“硬联通”给江海区带来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如何留下来更重要的则是“软联通”。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优质的营商环境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政府一方面要引进先进企业,另一方面也要服务好本地企业。”冯挺认为,优质的营商环境能够给本土企业带来增资扩产的决心,也能给正在犹豫考察的企业带来落地投产的信心。
“政府要想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加强在企业心目中的信任度,让企业感到当地政府可以信赖、可以倾诉、可以依靠,能干事还能干成事。”区政协委员、江门亨通高科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泽通同样认为政府应当成为企业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可靠的伙伴。
在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或许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加速社会资本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实现促进产业升级、补齐产业短板、加快产业聚集的正向导向作用。
江海区政协委员、广东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学禹认为,江海区可以通过探索运用“专业投资机构+政府产业基金”方式,推动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落地,发展方式由财政直补为主向“投补结合、以投促招”的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深中通道让各类生产要素在深圳与江门之间流通更加迅速,产业的高质量不可避免会面临人才问题,如何引才、留才?
江海区政协常委、江门市长优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吉平认为引进人才不一定要将人“按”在本地,江海可以通过在深圳建设“反向飞地”模式,打破人才交流的地域限制,让人才要素在深圳和江海流动起来,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江海区政协委员、德昌电机集团中国事务总监、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董事洪奇聪则认为想要留住人才的“人”,最重要的是留住人才的“心”。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派遣方式让员工来往两地工作, 并给予适当的交通和生活补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解决人才子女教育、父母就医等问题,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洪奇聪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讲好江海故事,更要创好江海形象。”江海区政协常委、香港睿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丽娜建议,探索构建一座集城市人文、历史、规划、工业、数据、政策、产品、会议、人才、咨询等的综合功能的数字展示厅,一方面,助力“新江海人”深入了解城市历史脉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感受江海温度与专业;另一方面,作为江海对外推介的“新窗口”,吸引更多投资商、游客的目光聚焦,共谋发展合作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