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邑大地的饮食文化版图中,“礼乐腊味”以其百年传承的匠心工艺和独特风味,成为江门市民舌尖上的集体记忆。在岭南饮食文化中,腊味不仅是冬日餐桌上的“烟火气”,更承载着地域特色与乡愁记忆。作为江门江海区传统美食的代表,“礼乐腊味”虽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却长期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瓶颈。如何让这一非遗美食从“地方特产”跃升为“城市名片”?让这份“老味道”焕发新活力?
连日来,江海区政协以“他山之石”为镜,通过跨区域调研、实地考察、专题协商“三步走”,为礼乐腊味品牌化、产业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跨区域取经:中山黄圃的“预制菜启示录”
作为广式腊味的发源地,中山黄圃镇的转型经验为江海礼乐提供了重要参照。7月11日,江海区政协组织食品行业委员及礼乐街道、区经济促进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赴中山市黄圃镇开展专题调研。
据悉,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联盛利用当地原料,加上独特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路的推动发展,黄圃镇分别荣获中国工业食品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国字号”荣誉。
在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委员们亲眼见证了广东老字号那跨越百年的深厚传承:展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广东荣业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委员们目睹了传统腊味与现代食品科技的深度融合:宣传视频中自动化生产线将腊味切片、封装,转化为即食煲仔饭、自热火锅等爆款产品。
“黄圃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腊味+预制菜’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4亿元。”黄圃镇党委委员黄海燕介绍,当地通过“地理标志+非遗”双认证强化品牌背书,同时以“企业点单、政府配餐”方式,精准提供冷链物流补贴、电商培训等政策支持。
“黄圃腊味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文化IP联动’提升附加值,比如与广府文化、非遗技艺结合,推出文创礼盒,这值得我们借鉴。”江海区政协委员、江门市文昌集团总经理李广华先生感慨道。此外,黄圃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作坊”的共富模式,也为礼乐腊味整合资源、规范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委员们深刻认识到,礼乐腊味需突破“传统作坊”思维,向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迈进。
深耕本土:走进礼乐腊味厂“把脉问诊”
学习归来后,江海区政协马不停蹄开展本土调研。7月11日、14日,调研组先后前往江门市御澳食品有限公司、江门市南兴腊味有限公司、江门市长荣食品有限公司,礼乐街道新华村、新民村、武东村,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到销售渠道进行全链条梳理。
现场了解到礼乐腊味生产虽已通过协会规范和部分企业标准化升级改善了部分问题,但仍存在行业标准缺失、质量稳定性不足、生产环境与工艺控制待优化、淡旺季生产波动等问题。
“我们坚持纯肉制作,拒绝淀粉添加剂,这是礼乐腊味‘甘香爽脆’的秘诀。”走访中,不少礼乐腊味企业坦言,当前企业面临设备老化、年轻技工断层、市场拓展乏力等困境。
“部分企业仍沿用家庭作坊模式,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供应。”区政协委员、江门亨通高科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泽通指出,产品同质化严重、包装设计滞后、线上销售占比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品牌发展的关键。
针对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江海区政协召开“推动礼乐腊味品牌化产业化升级,助力礼乐腊味行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街道干部、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及礼乐腊味协会、腊味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区政协常委、广东奇绩美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区敏愉在发言中指出,礼乐腊味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一定的产量基础,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她提到归根结底,产能和销售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仅仅依靠情感因素来推动产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提高产能、提升产值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政府单方面发力,而小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产业也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找到帮扶企业的平衡点至关重要。政府在提供支持时,要明确企业是否有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是否能够根据自身产能合理布局。此外,当前腊味行业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腊二代’‘腊三代’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人看不到行业发展的希望,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区敏愉表示。
区政协委员、江门南海饮食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邝雅文则从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山黄圃考察时,我发现江门虽然拥有众多知名产品,如礼乐腊味,但品牌影响力有限,尚未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如何将礼乐腊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还结合自身参观学习的经历,提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我之前去东莞参观学习过,他们通过打造工业旅游与食品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将礼乐腊味产区打造成一个景区,甚至争取创建4A级景区。让每一位来到江海的游客都能走进腊味企业参观,将我们的产品和产业以旅游的方式推广出去,打造具有标志性的食品企业,提升礼乐腊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议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礼乐腊味’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和宣传口径。”区经促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可借鉴“中山黄圃”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协会统筹、企业参与,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矩阵。同时,建议挖掘礼乐腊味与龙舟文化、农耕文化的渊源,打造“腊味文化节”“非遗工坊”等体验项目,吸引年轻消费者。
“礼乐腊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是江海区的一张特色名片,推动其品牌化产业化升级,对于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江海区政协主席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进调研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党委搭台、政府主导、协会配合、企业发力”的协同机制,努力把“礼乐腊味”从地方特色提升为具有全国影响力、代表侨乡文化和岭南风味的知名品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从中山黄圃的“他山之石”,到礼乐街头的“本土实践”,江海政协正以务实行动诠释“协商为民”的初心。当一串串腊味挂上晾架,飘出的不仅是醇厚肉香,更是一个老字号品牌走向全国的希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