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礼乐龙舟成为江海城市品牌
江海区政协组织召开“直通车”政协委员座谈会
近日,区政协、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外海街道、礼乐街道等相关部门,组织召开区政协委员重要建议“直通车”(2025年2号)政协委员座谈会,部门与委员面对面探讨如何打响江海龙舟品牌。
江海龙舟有400多年历史,其中礼乐龙舟是江海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礼乐龙舟与其他龙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比赛距离长,有龙舟马拉松之称。在礼乐一共有8坊龙舟,一起在礼乐水道开展这种马拉松式的竞逐,当地称之为“出大标”,场面极为壮观。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3-5年出一次大标的习惯。但在 2014年“出大标”后,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出过大标。
为进一步打响江海龙舟品牌,深入推进城市品牌提升行动,江海区政协委员前往佛山顺德考察调研叠滘龙舟,并结合礼乐龙舟发展情况,形成了江海区政协委员重要建议“直通车”2025 年第2号《关于借鉴顺德叠滘龙舟经验 打响江海礼乐龙舟品牌的建议》。
从今年年初起,区政协组织李和逸、孙洪波、伍晓春等政协委员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门市非遗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宋旭民对江海区龙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调研和访谈。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礼乐本地村民对于龙舟十分热爱,有极强的“出大标”意愿,同时民间围绕龙舟活动自发形成了龙舟摄影、龙舟歌曲创造、龙舟模型、龙舟漫画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形态。
“礼乐龙舟的产生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舟船是当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当地人对舟船有深厚的感情。”宋旭民认为,礼乐龙舟是联系礼乐村民之间强有力的文化纽带,同时,礼乐地区历史上造船业发达,为龙舟的制作提供了基础。
“礼乐没有大宗族,主要通过龙舟来维系社区凝聚力,划分成8个坊,划龙舟时以坊为单位,社区凝聚力非常强。”宋旭民认为,可以把礼乐的工农业名品与礼乐龙舟结合起来,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挖掘礼乐龙舟文化,打造礼乐龙舟品牌是礼乐村民的期盼,现场多位委员围绕宋旭民的介绍展开了热烈讨论。
“礼乐龙舟竞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结合现代宣传技术、渠道,激发群众对礼乐龙舟文化的兴趣,同时发挥区内企业优势,将我区独特的龙舟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扩大龙舟文化和历史成就的影响力。”李和逸委员表示。
“深挖龙舟文化不只是为了挖掘,还要考虑怎么用,怎么体现它的价值。可以做一个系列的规划,从规划反向思考第一步应该怎么走,如何根据自身实力走下去。”孙洪波委员认为,用新的平台和手段突出本土特色,不跟风。可以把龙舟的每一个环节做成纪录片,通过本土媒介平台和省台等资源,向海外华侨推送,把江海龙舟做成文化品牌。
现场,区委宣传部、区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江海分局、外海街道、礼乐街道等相关部门一一答复委员的提案建议和疑问。
当前,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广旅体局的带动下,江海龙舟已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我区的龙舟训练基地有较好基础,并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提升,目前已具备日常训练和小型比赛的条件。
江海区计划以龙舟训练基地为载体,搞好龙舟赛事,扩大礼乐非遗文化群众基础,推广到企业、亲子活动,让小孩接触龙舟,培养兴趣。同时,区委宣传部将礼乐龙舟结合文旅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在龙舟基地或周边设立工作室,邀请摄影、短视频达人等协助宣传,并通过举办比赛等方式推广礼乐文化,打造成礼乐龙舟的江海名片。